1/13/2008

War Lords - 投名狀



本以為看完這片,會因為其故事背景、場面、人物性格而感動落淚,但,事情的結果往往跟想的不一樣。


李連杰、劉德華、金城武,近年少有華語片的演員班底能跟此片相提並論,這種大卡司的電影,通常導演首先要面臨的課題就是如何把三位主角的戲份安排得宜,既不得罪演員本身,也不會因為誰的戲份熟多孰少,而流失了觀眾群,如果因為某位演員的戲份較少,而喪失了其應有的票房效益,那砸大錢請明星,意義也就不大了。然而,就投名狀來說,120分鐘的電影,分成三等分,扣掉影片必要的串場畫面,其他配角的時間,又加上並不是每場戲,都是三位主角同時出場,換言之,三人平均下來的戲份,多則近40分鐘,少則不到25分鐘。


在這樣戲份不多且場面非連貫的情況之下,角色本身的故事是否能夠感動觀眾,就端看導演的功力與演員的演技了。


正因為每個主要角色的戲份被分割了,很多場面的情感無法延續或是太過突然。就趙二虎(劉德華)在蘇州戰役後因堅持講信而被鏈在祠堂的那場戲來說,在沒有太多鋪陳的前提情況下,二虎的感情太過,竭力嘶吼的形式大於情感,沒有辦法在當下深刻感受到二虎悲憤與無奈。而姜午陽(金城武)對龐青雲(李連杰)產生不信任就只在於渡船岸邊望見二嫂與大哥同搭一艘渡船,安排得似乎顯得太過薄弱,無法產生共鳴。


從李安<臥虎藏龍>的播種,張藝謀<英雄>的發芽成長,又經過<十面埋伏>、<無極>、<滿城盡帶黃金甲>的不長進後,中國古裝華語片在<投名狀>走出了不同的風格。沒有華麗多層次的色調,沒有不切實際的鋼絲垂吊,或是會轉彎的武俠飛刀,讓我感覺像是看了部紀錄片,一部紀錄清朝太平之亂中兄弟情誼的紀錄片,紀錄戰爭人性表現的紀錄片。在這樣的戰事背景下,你改變不了大環境,只好改變自己去迎合時勢,看著那些在將軍令下的士兵,咬著牙,在戰場上揮舞手上的兵器,早就忘記自己的存活,但看的出內心的害怕;那些聽命殺死降兵的弓箭手們,鐵了心,不停的放箭,但看的出內心的掙扎。全片冷色系的色調,營造出當時戰爭的殘忍,沒有華麗的服裝道具,表達出當時生活的殘酷,這片,雖說談的是人性,兄弟情,但在我看來,講的更是現實的無情。


題外話:本片是改編自邵氏那時代的〈刺馬〉,據說後來因為上映時間恰巧碰上某些時間點,才改了片名!


*本文圖片引自於:http://www.movieposterdb.com/poster/79a1f4e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