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/11/2008
The Mummy: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 - 神鬼傳奇 3
〈神鬼傳奇〉算是我少數喜歡的系列電影之ㄧ,但如果沒有拍第三集的話,喜歡的程度應該會再大大的提升。
除了一開始就打算拍攝續集的系列電影,在續集的製作場面,劇本的嚴謹程度,角色人物的設定,會有與第一集有不相上下的水準外,例如:駭客任務系列,魔戒系列,蜘蛛人系列,神鬼認證系列...等,其他想要靠著延續第一集大獲好評的風潮(如果第一集在全球大賣為前提)來大撈一筆的續集,多半是毀譽參半,而且通常是「負雷」居多,像是〈侏儸紀公園〉,第二集劇情的冗長,第三集的了無新意;還有最近的〈印第安那瓊斯---水晶骷髏王國〉,福伯不知道想證明什麼,硬是要在事隔多年後,來個外星人探險之旅,搞的我們這些老影迷們失望連連,電影公司與導演就算是海撈一筆,但卻也毀了指導過前三集的美譽。還有最令我失望的〈捍衛戰警〉,十幾年前基努李維的小平頭,敏捷的身手,迷倒多少少女,也讓許多男孩每天幻想著坐上裝有炸彈的公車,期待自己能表現一番,此部電影也證明了小成本大票房無不可能;但是第二集〈捍衛戰警之喋血巡洋〉要speed沒speed,劇情顯得鬆散,反派沒有威力,帥哥也變從小平頭變禿頭,電影沒有喋血但我看到快吐血。
所以,我通常對續集電影,都不會抱有太大期望。
尋寶的電影有很多,但跟魔幻扯的上邊的,我印象中就是從〈神鬼傳奇 I〉開始。〈神鬼傳奇 I〉把奪寶跟古埃及文化扯上關係,利用大家對木乃伊的想像,成功的創造出印和闐的角色。而且這種埃及考古奪寶的電影,令人聯想到的不外乎是,英雄救美人,大量的黃金,遍地的奇異昆蟲,滿天的風沙,可以令人滿足想像的神話故事與充滿畏懼木乃伊,此片配合運用大量特效,做出像樣與令人信以為真劇本,在1999年算是那年代,在考古電影上讓人眼睛一亮。
片中,歐康納的幽默與劇情營造出來的機智,都讓人在欣賞電影時能夠真的發自內心覺得好笑與佩服,艾芙琳的迷糊與對考古的好奇心與知識,都在片中不時穿插,營造合適的氛圍,讓劇情有高潮起伏,也讓充滿陽剛味的考古電影,多添了一絲羅曼蒂克的氣息。
第一集大賣,順勢推出第二集,是好萊屋長年來的模式之一。如果你用心看了〈神鬼傳奇 I〉與〈神鬼傳奇 II〉,其實不難發現,第二集的場面雖然比第一集來的浩大,特效用的比第一集來的多與誇張,誇張到我覺得片子最後的魔蝎大帝根本就是卡通人物,但是劇本上少了點原創性,且大量抄襲第一集的橋段,說好聽點是為了成為系列電影,所以不能走味,但說實話,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呈現方式。
不過,第二集值得稱許的是編劇加強了人物的深度與故事性,延續了英雄與美人的故事,利用親情與愛情,試圖做出更多令人打從內心感動的劇情,例如艾芙琳死去時歐康納化悲憤為力量的情緒,歐康納抱著艾力克奮力往前奔跑的片段,雖然比不上劇情片裡真正讓人感到肺腑落淚,但就這樣的冒險故事來說,足矣。
時間跳到今年暑假,不管是跟隨一昧拍攝那些久違的續集電影也好,或是搶搭中國熱的風潮也罷,事隔七年,電影公司推出了以中國兵馬俑為故事主軸的〈神鬼傳奇 III〉,理所當然的,我把本片列為暑假必看之一。
先幫大家上個英文課,木乃伊=Mummy;兵馬俑=Terra-cotta warriors,是兩碼子事,難不成老外把秦朝的兵馬俑都當成了是埃及的出土文物,那要不要說片中的秦始皇其實是埃及圖坦卡門的胞弟嗎?
事隔七年,除了片中的主角歐康納與配角強納森沒有撤換之外,包括導演、女主角、反派都換了人。系列電影導演不同,整部片的調性也跟著不一樣,少了冒險的精神與奪寶故事所必備的元素,故事內容也薄弱到不行,剔除掉大量特效所堆積出的效果,人物性格與彼此間的互動,有如爛調陳腔,令人昏昏欲睡。再說女主角,在觀眾都已經習慣了瑞秋懷玆所飾演的艾芙琳後,就算瑞秋懷玆辭演,實在是沒有必要由另一個演員取代,因為之前的角色已經深植人心,如此一來,多的就只有一些無謂的比較與批評。而李連杰在片中飾演的反派---籠黃帝---表現真的沒有〈投名狀〉中龐青雲來的精湛,用不用心很容易就可以比較出來,反派的狠勁兒不足,加上些路離光怪的特效,顯得在整片中就靠些花拳繡腿騙吃騙喝。
雖然本片繞著中國古代的兵馬俑與秦始皇打轉,但卻一直用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故事,片中的香格里拉,五行,甚至於龍皇帝抓狂之後變身的飛龍,都是西方人在看世界,尤其是飛龍那段,中國人的龍是沒有翅膀的,難道老外不知道嗎?簡直是胡扯。
我並不是反對討厭續集電影,畢竟好萊屋怎麼拍,不關我的事,只要拍的好,我照樣會乖乖的掏出錢包的鈔票進戲院觀賞。但就像是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一樣,都要有合理性跟正當性,不是一窩風的別人拍續集我也跟拍,這樣一來票房失利就算了,還毀了原創電影留在觀眾心中的好印象,這樣跟詐騙有何不一樣。
題外話:布蘭登費雪貞的越來越胖了!
*本文圖片引自於:http://www.movieposterdb.com/poster/0fccaa87
8/03/2008
The Dark Night - 黑暗騎士
在〈黑暗騎士〉剛上映的一週,幾乎所有的電影版都在討論這部片,忍受兩週不看網友們爆雷,硬生生等到現在才進戲院欣賞,這部片果然值得。
若將〈黑暗騎士〉歸為暑假強檔動作片,我想太過於膚淺。導演企圖在片中表達人類天性的善惡、貪婪、憤怒、自私、報復以及孤獨等的許多面向,在這樣漫畫改編的電影中,做這樣多面向的闡述,是種大膽的嘗試,值得稱許的是,這部片不僅成功的表達了導演想傳遞給觀眾的訊息,也同時帶給了大眾不俗的娛樂效果。
好萊屋演員希斯萊傑在飾演完片中「小丑」的角色後不久,沉屍自家宅中,加上媒體的繪聲繪影,讓片中「小丑」這角色,多添加了些許神秘感。我對希斯萊傑的演技不算熟悉,李安導演的〈斷背山〉還沒看過,對他的印象,僅止於他與梅爾吉勃遜合作的〈決戰時刻---the patroit〉、與麥特戴蒙主演的〈神鬼剋星---The Brothers Grimm 〉以及獨挑大樑的〈騎士風雲錄---A Knight's Tale 〉,但在〈黑暗騎士〉一片中的表現,真的讓我覺得他就是小丑本人,神秘,瘋癲,不顧一切要讓整座高登市限於混亂,沒有任何思路邏輯的犯罪行為,可圈可點的演技,比起小丑的前身---傑克尼克遜---多了幾分陰鬱,多了許分邪氣與霸氣,幾乎可以讓人忘記傑克尼克遜的表現。
我想,希斯萊傑的在此片中演技的精湛,不言可喻。
悲劇英雄的誕生往往比白馬王子來的讓人印象深刻,過程也相對的曲折的許多。蝙蝠俠在這集遭遇了自我認同的問題,從一開始的萌生退意到影片中段想要自我接露身分的橋段,蝙蝠俠就一直面對著自己的自我定位,加上高登市民輿論的壓力,讓他不得不思考,他究竟是正義的化身還是躲在暗夜的制裁者。
小丑在片中,不停的提醒著蝙蝠俠,「其實他們是同一類的人,只是蝙蝠俠墨守著自己的原則,而他,是毫無規則可言。」也不斷的挑戰蝙蝠俠內心的底限,把蝙蝠俠逼到瀕臨崩潰,但又得堅持自己的信念,把持住自己的行為,內心的矛盾,造成心理莫大的壓力與傷害,這也再次的顯出了蝙蝠俠的弱點。除了心理上的不完美,這樣的漫畫英雄也在片中,露出了被攻擊後的傷痕,我很喜歡從〈開戰時刻〉到本片導演所拍攝的風格,他不再將漫畫英雄碩造成完美無缺,而是把他人性化了,電影風格也更為寫實。「人性的矛盾」我覺得是此片導演所想要強調的重點。透過小丑的角色,對照不管是蝙蝠俠或是哈維,還是高登市民,每個人都有自我衝突---也可以說是自私---的一面。從一開場的銀行搶案,每個搶匪皆有著自己的私心,不惜幹掉自己的搭檔,到哈維在毀容變成雙面人之後,為了自己的復仇,不在乎自己的墮落,一直到最後小丑設計了讓兩艘避難船的民眾,互相決定對方生死的戲碼,都不難理解導演試圖讓觀眾看見人性醜陋的一面,但電影終究不是現實,尤其是好萊屋的電影,人性本善與正義的力量還是會戰勝一切。
我喜歡蝙蝠俠在審問室裡對小丑問話的那段戲,相對於蝙蝠俠的暴力相向,小丑儘管處於挨打的弱勢,但最後還是掌控並玩弄了局面。蝙蝠俠就像隻抓狂的野獸一般,使用最原始的暴力方式問訊,甚至把門堵上,不在乎門外有一堆"正牌"警察在監視著。片段反諷著其實他的內心潛意識甚至於是血液裡都充滿著暴力、憤怒的因子,要不是心理最後一到底線不停的戒惕著自己,蝙蝠俠和小丑就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化了。
片中還有各要角哈維丹特---也就是雙面人---的表現也不俗,但在本片中似乎沒有發揮太大反派的效果,鋒頭被小丑搶盡,但作為第三集伏筆的意味濃厚。
當然,會被視為是08年暑假強檔中,最值得進戲院欣賞的一部片,不是沒有原因。除了導演試圖在片中說說教之外,動作場面的安排也是令人讚賞。爆破、高空跳傘、近身肉搏、飛車追逐、該有的都有了,也兼顧到了大眾市場的口味,也有些令人會心一笑的橋段。
整體而言,我很開心看到蝙蝠俠系列的電影可以走出以前卡通似的華麗大雜燴,有寫實人性化的風格,把漫畫裡的英雄真實的呈現,也增加了許多合理性與說服力。
題外話:布魯斯偉恩在這集有點像位路人甲,沒太多表現!
*本文圖片引自於:http://www.posterdb.de/detailmovie.php?filmID=10830
1/13/2008
War Lords - 投名狀
本以為看完這片,會因為其故事背景、場面、人物性格而感動落淚,但,事情的結果往往跟想的不一樣。
李連杰、劉德華、金城武,近年少有華語片的演員班底能跟此片相提並論,這種大卡司的電影,通常導演首先要面臨的課題就是如何把三位主角的戲份安排得宜,既不得罪演員本身,也不會因為誰的戲份熟多孰少,而流失了觀眾群,如果因為某位演員的戲份較少,而喪失了其應有的票房效益,那砸大錢請明星,意義也就不大了。然而,就投名狀來說,120分鐘的電影,分成三等分,扣掉影片必要的串場畫面,其他配角的時間,又加上並不是每場戲,都是三位主角同時出場,換言之,三人平均下來的戲份,多則近40分鐘,少則不到25分鐘。
在這樣戲份不多且場面非連貫的情況之下,角色本身的故事是否能夠感動觀眾,就端看導演的功力與演員的演技了。
正因為每個主要角色的戲份被分割了,很多場面的情感無法延續或是太過突然。就趙二虎(劉德華)在蘇州戰役後因堅持講信而被鏈在祠堂的那場戲來說,在沒有太多鋪陳的前提情況下,二虎的感情太過,竭力嘶吼的形式大於情感,沒有辦法在當下深刻感受到二虎悲憤與無奈。而姜午陽(金城武)對龐青雲(李連杰)產生不信任就只在於渡船岸邊望見二嫂與大哥同搭一艘渡船,安排得似乎顯得太過薄弱,無法產生共鳴。
題外話:本片是改編自邵氏那時代的〈刺馬〉,據說後來因為上映時間恰巧碰上某些時間點,才改了片名!
*本文圖片引自於:http://www.movieposterdb.com/poster/79a1f4ee
訂閱:
文章 (Atom)